王曦教育
教育动态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技校 职高 高职 中专 中师范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学院 系别 专业

鸡娃是我们的宿命,除非你不生?家长和孩子都来看看




  

前些天初中同学聚会,我没去。
不过从事后微信群里的聊天来看,除了忆往昔青葱岁月,就是讨论如何鸡娃



小学要补课,初中要补课,上了高中更要补课。
网课大班精品小班名师一对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补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顺便还得纠结一下钢琴小提琴舞蹈围棋书法编程课要不要继续上。



从头部公办小学到顶级民办初中,从第一梯队市重点高中到北清复交985211,鸡娃的路仿佛没有尽头。

看着我的这些同学,再看看我自己:
我家小子年幼时我也曾坚信快乐教育自然成长,可上了初中还是免不了随波逐流。

网课还是要上的,进度还是要提前的,难度还是要拔高的。

几乎每个人都在卷,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有人说这是电影院效应,大家最后都只能站在椅子上。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总想站在椅子上?

鸡娃,成了中国父母无法逃脱的宿命。



不论身处何阶层,皆望子女成人中龙凤。
我们如此热衷于鸡娃,甚至随着移民鸡到世界各地,大抵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一是科举制度千余年来的深刻影响;

二是小农经济时代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导致的极致内卷;

三是如今421家庭结构的推波助澜。


科举制度真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
作为一个持续运转了一千多年,源源不断地为集权封建(我并不同意封建这个说法,暂且按教科书说吧)王朝提供人才,并在中国人基因里深深地烙上读书至上的观念的制度,它绝对算得上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自有科举始,中国的普通百姓有了阶层跃升的途径,而这个途径几乎没有门槛--只要你肯读书,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读书,成了追名逐利、提升阶层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方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读书,确切地说是考试,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诱惑太大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考试的竞争也太激烈了。
拿科举应试体系高度成熟的明代来说,根据钱伟茂先生的研究,明代乡试(就是考举人的那个)的平均录取率大约在4%左右;
乡试考中举人后参加会试(就是考进士的那个),录取率大约是10%。
如果算上科考(即获得参加乡试资格的考试)那10%左右的平均录取率,最终能够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的比率大概在万分之4左右。

万分之4是什么概念?
2023年咱们高考的录取率是81%(虽然如今本科生的境遇和明代的进士没法比,和举人也比不了)。

当然,考不上可以一直考,就像范进那样。

由于科举是择优录取,是无情的淘汰赛
所以"考试"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考验

正所谓成王败寇,我们读书不是看自我是否得到提升,而是要把别人比下去。

只有踩着别人,我们才能前进。

要考得比别人好,如果不是天赋异禀,就只能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或者更多的钱。

就是这样一个修罗场,却是我们唯一的上升通道,我们没有选择。

我们嘴上说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心里却想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何国家要推出双减政策,为何要中考分流。
也就能明白为何职业教育这么多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就像经商者地位的提高也不过是近40年的事,80年代社会上流传"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时,还引发过大范围的争论
虽说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企业和企业家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贡献,但绝大多数普通人家又如何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并准确地抓住时代的机遇呢?



最现实的,还是读书。

在科举发展的漫长岁月里,小农经济的固有矛盾也如影随形。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我们历史上历朝历代最大的土地问题可能并不是“土地兼并”,而是一旦人口膨胀到生产力无法承受的程度,叠加灾害,便会引发朝代的更迭或战乱。

农业时代的我们,生产效率真的很低很低。
一直到明朝为止,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都在10亩或以上。
而按当时的生产效率,养活一个人大约需要4亩地。
于是我们长期采用了“轮种”的方式,让土地得到休养,以维持那可怜的亩产量。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人口猛增到4亿,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不到5亩,也就顾不上轮种了,带来的恶果可想而知。
当然,清代人口暴增也要感谢红薯和马铃薯这种高效率粮食作物的引入和普及。

这样的生存环境,怎样才能活下去?
只有卷,更卷,拼命卷。读书需要卷,活着更需要卷。

卷,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

随着我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生存有了基本保障,生产力飞速提高,不再需要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
可自古以来的精神烙印却依然在时时提醒我们:
卷起来!
卷起来才能活下去!


于是我们投身经济建设,我们进厂,开店,跑运输,做生意。
让中国经济像一列高速列车,轰鸣着,载着我们向前。

我们的产品几乎卷赢了全世界。

生活富裕了,便回过头来卷孩子。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虽说家庭单位越来越小,但孩子金榜题名考入名校,仍是家族里光耀门楣的头等喜事。

中国父母最喜欢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国孩子最讨厌的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一生都和他人比较,这是历代先人在数千年间教会我们的——比别人多占一块地,多一分收成,荒年就能活下去。



有人会说,别看现在大家一提孩子的教育都焦虑,以前我们小时候父母根本不鸡娃,就是现在的父母期望太高,总把自己的梦想压在孩子身上。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知道这个说法看似句句属实,实则不明就里。

我读书时,父母确实除了嘴上说两句抓紧写作业考试好好考,不许玩游戏不许早恋以外,大都任由我们自由发挥。
可他们是不想鸡娃吗?

不,他们是没条件鸡娃

鸡娃是需要钱、时间、精力和知识的。



那时他们平时下班回家要做饭,每周一天的休息日也被家务占据。
社会上没什么补习班,大家普遍经济条件一般,也承受不了太多的额外支出。

他们也想自己孩子考上北清复交,但他们大多被十年浩劫耽误了学业,既看不懂孩子的功课,也不知该如何指导学习方法。

至于说现在的父母让孩子背负自己的梦想,就更没道理了。
要说背负,我的父辈才是更需要孩子背负自身梦想的
——他们的梦想,大多是被历史无情切断的

所以现在大家为何都鸡娃,就很清楚了。

有钱了,有知识了,能获取更多信息了。

421的家庭结构,也在同时扮演着鸡娃助推器的角色。

一个孩子,六个大人。

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家庭模式,让三个家庭的社会资源,三个家庭的金钱,六个大人的精力,全都投在了这一个孩子身上。



教育是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

投入了这么多,谁不想要高回报?

生活富裕,孩子数量少,读书至上,这三者仿佛是天作之合。

告别了古代生存艰难,一家人供养一个读书人已属不易的历史;
经过了父辈经济不宽裕,自身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信息闭塞的年月;
我们终于迎来了全民鸡娃的时代。

大幕一旦拉开,便不知何时收起。

以魔都为例,公办小学划片对口,6平米的亭子间(老式石库门房子夹层的阁楼)卖出120万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了。
头部民办?
那是需要从幼儿园开始语数外全面发展,外加艺术特长和家长面试的。

初中想去一流民办的话,所有科目必须从小学一年级抓起,最好是小学毕业时已把初中课程学了大半,再额外加点学科竞赛内容。
当然琴棋书画舞蹈编程之类也得留个一两样。

去公办初中,也要考虑是否能进重点班,学校里教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补课,没有其他的办法。



上了初中后更是要开足马力,在中考50%分流和头部市重点高中集团化的背景下,市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顶尖市重点高中和一般市重点高中的差距越拉越大,上什么样的高中等于上什么样的大学。
竞赛、自招成了进入头部学校的最佳路径,只是这条路拼的都是校外的课程。
哪怕是名额分配,也要多补课多刷题--你得先把同校同区的学生比下去。

等上了高中,周末和寒暑假几乎被补课填满。
课程要提前学,不然你在课堂上费力消化时别人却在复习和提炼;
超纲的内容也要学,不然学校的那些综评名额如何能落到你的头上?

作为父母,要出钱(各种补课)出力(接送),还要帮孩子选学校选方向全方位规划。



是不是看得让人窒息?

我还没提那些送孩子读国际高中,拼一把国外名校的家长。那更是一片用大把金钱铺就的无边血海。

你说我不鸡娃行不行,我就希望孩子将来健健康康自食其力。

可你就这么一个孩子,不试试怎么知道娃有没有潜力?
不求其出将入相光宗耀祖,至少也争取上个大学当个读书人,毕竟如今考公都得硕士起步。

还有人说鸡娃不如鸡自己,自己当个有钱人就能让娃快乐成长。
我们且不说富豪之家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鸡出天际,就说鸡自己这件事,工作收入职位哪一件是努力就一定有等额回报的?
唯有娃的学习成绩,看得见摸得着,鸡一鸡也许就能阶层跃升,为何不鸡?
父母自己若是读书不如人意,那对娃期望更高也是人之常情。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往事。



我家小子升初中前参加过一个校外培训机构的暑假班,课程前结束前开了一个面向家长的说明会,就是推销课程。
会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妈妈,衣着朴素,看上去职业和文化程度都很普通;
她全程极认真地听着课程介绍,那虔诚的神情仿佛信徒朝圣。
介绍甫一结束,她便拉住老师咨询课程班次,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不一会儿她丈夫赶到,她便说语数外三门课的秋季班全都要报。

她丈夫穿着工作服,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满是焦急与责怪。



"怎么又要报了,不是已经报过两门课了吗?"

"这个是针对以后中考推优的,和那个课不一样,上初中了肯定得多学点。"

"报那么多她学得进去吗?"

"怎么学不进去,她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不是挺好的吗?"

"人家老师都说了,这次区统考题目很简单,考得都好。"

"简单怎么了,也是有进步。这个班肯定得报。"

"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你报这三门又要花这么多钱,孩子学得进去吗?"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之际,他们的女儿从外面进来,坐在妈妈边上一言不发。
她眼神黯淡无光,脸上写满了疲惫。

任何阶层,皆望子女成龙成凤,出人头地。

除了读书,除了鸡娃,他们别无选择。

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自己的经济能力、精力、认知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范围内,能卷就卷吧。

鸡娃是我们的宿命,除非你不生。



君不见减负这么多年,孩子们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只要读书还是普通人唯一的跃升渠道,只要高考(甚至中考)这一指挥棒不变,父母就只能鸡娃。

还有人建议简化甚至取消中考和高考。

这是寻常人家孩子一生中能得到的最公平的机会,是什么样的混账脑袋,会想到剥夺它?



你问问人民群众答应吗?

作者|丸本家 王孟博

以上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


上一主题上一篇  >>更多王曦教育信息<<  下一篇下一主题

290 王曦教育 2025-3-21 21:59:28

使用道具 举报


可爱搜索
有趣有用的精品信息
可爱点心 keai.cn 1999年至今

 
王曦教育@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软件条款综合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
keai.cn主站 频道首页
返回上页
商城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