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晋级成为爸爸妈妈后,我们似乎总在“疲于奔命”: 从母乳喂养到奶粉选择,再开始测评各类尿不湿,一路研究过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吃喝拉撒睡也是人生大事; 从焦虑孩子翻身慢、走路晚,到后来担心他们爬得太高、跑得太快,我们似乎总在前后矛盾中徘徊; 自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后,我们又开始奔波于各类网红景点、早教启蒙,生怕错过孩子每一瞬间的敏感期…… 起始于人生之初的教育,需要我们的小心呵护,然而面对着即将要上幼儿园的孩子,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担忧,仍然难以抑制和平息。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香、睡不好怎么办? 如果孩子受到欺负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文说不清、英文不会说,又该怎么办? 类似的焦虑有很多,然而但凡为人父母,这样的焦虑就根本无法避免。事实上,所有忧虑的根源,不仅来源于我们对子女深沉的爱,还在于大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和对教育不懈的探索。 ● 我们到底该为孩子选择一所怎样的幼儿园? ● 在这里,孩子们又应该学到什么?双语能力如何培养? ● 好的幼儿园,该如何为孩子打好人生基础?
真正优秀的幼儿教育又应该是副怎样的面貌呢?在资深幼教专家的眼中,滋养孩子内心,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靠的从来都不是速成,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优雅”育娃,让孩子内心充盈,才有今后他们超常发挥,获得幸福的可能。
1、兴趣的培养,需要由浅入深地挖掘 在幼教部看来,儿童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深入探究,这种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要比那些摆在宣传栏中,精心设计的课程,来得更加生动鲜活。 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按照个人兴趣和喜好,在校园不同区域中嬉戏。而守在一旁的老师,则会趁机开启和孩子们的聊天模式。从游戏规则到玩具模型、从描述语言到肢体动作,从天气心情到当天安排计划……几乎无所不谈,这就是引以为豪的“生成课程”。 孩子们总能在这些有趣的对话中,被鼓励去学着,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主动去建构知识,落实行动,发表看法,组织活动,调整改进。
在传统幼儿园的主题课上,往往是老师决定教什么,孩子才能学什么,但在耀中幼教部的生成性课堂,老师们从来不会以填鸭和复述的方式告诉他们“一加一等于几”,而是在游戏中,构建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起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知。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加完整和积极的体验,老师们完全可以自主的去决定、调整或是延长当时当课的游戏时间。 教育是服务儿童,而不是让儿童屈服。支撑着生成课堂的筋骨,是纯粹的儿童观:“儿童是值得我们尊重和钦佩的、儿童是有能力和值得我们信任的”。 对孩子们来说,既乐在其中,同时又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分数或等第,就能衡量的成功。 2、给孩子创设平等、有序、奋进的成长氛围 在幼教部,老师是停不下来的。 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们必须保持随时随地地观察。每天放学后认真填写“ORR”(observe、reflect、respond,即观察、反思、回应)的表格,总结对孩子们一天的观察,按照当下孩子们不同的兴趣主题布置教室。 其中,特别还会将孩子们的情绪需求、身体需求、个性化需求等各方面,都融入其中。为孩子们创设安全、平静、快乐、有序的学习系统和环境。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开始学习学会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建立联系与对话,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和成长。 每一位老师全力以赴在“学习-教学-研究”这三位一体的教育路上尽情奔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和成长。
3、养育从来不是速成,不忘初心开展“慢教育” 孩子不是生而就富有理智的。老师们花更多时间,倾听孩子们的不同想法,细致沟通,协调争端,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人际关系的积淀与锻炼。 在幼升小环节,幼教部主任常年与小学主任、一年级老师策划系列活动,在一步步的引导中,让孩子学会感知自己的情感,消化不同的压力,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 在这些规划和情感交流中,老师们尊重着不同国籍、文化和观念带来的差异,鼓励孩子在多角度的观察、合作与对话中,培养他们对于他人他事的同理心,开阔视角,让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孩子们的内心更加坚定和充盈。 幼苗总有长大的一天。有时,看似云淡风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其实更是顺应天性,真正看见生命、看见成长。 本文修改自:《外滩教育》,原文标题:沉淀百年教育精华的幼儿园,如何在“内卷”之中“优雅”育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