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中国,可爱点心,keai.cn
勤能补拙 心无旁骛 谦冲自牧 精益求精
王曦教育
王曦网络科技 有趣有用信息 杭州
教育动态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技校 职高 高职 中专 中师范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学院 系别 专业

十年培养了650多万名硕士,研究生真的过剩了吗?


上一主题 1900 打印 王曦教育 2023-3-30 15:45:49| 下一主题

2022年6月14日,教育部举行第四场线上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十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紧密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部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此外,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至9%,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650万,这个数字乍一看还挺多的,很多网友甚至觉得现在我国研究生已经“遍地都是”。确实,近年来,研究生逐年扩招,根据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招收硕士生105.07万人。2021年我国招收硕士生首度突破100万,不出所料,2022年也将继续突破百万。

而相应的每年报考人数也是节节攀升,2022年报考人数较之2021年陡增整整80万人,十年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虽然翻了3倍之多,但招生录取人数仅增长了2倍,暴涨的报考人数,也让“考研热”这把火越烧越旺。


在考研界,年年都流传着一句话:“今年是史上最难考研年”。在如今越来越卷的考研趋势之下,突出重围仍是少数,为什么还是有大批的人义无反顾地涌进这道独木桥?

一、读研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考研热度只增不减的背后,就业压力仍是主要因素。自从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发展为普及化,用人单位也对就业者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科学历已不足以作为较高职业起点的“敲门砖”,读研究生成为高起点高就业的“刚需”。因此,在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趋势下,读研成为了很多人的必选项。

其实,选择考研的成年人无不面临着同辈压力、年龄焦虑、适应社会难等问题的叠加。但在如今的就业市场,“学历更高=待遇更好=更多机会”已成为一部分人择业的共识。因此,学历内卷、现实倒逼等情况直接促使学子们在本科毕业后直奔研究生考试,考研逐渐成为了诸多本科毕业生的人生跳板。

二、调整人生方向

在选择考研的人群中,不乏一些不满现状而选择考研的人。如不少本科往届生,他们在本科阶段可能并未积累技能类的知识,所学“万金油”专业导致其缺乏一技之长,毕业后便面临着职业选择上找不到更对口的工作,或是只能就职于替代性较强的工作。这种情况下,选择读研深造无疑是扭转局面的选择之一。对他们来说,一年或两三年的全力以赴,赢得重新改写人生的机会,比一切都重要。因而,考研二战三战乃至N战者大有人在。

事实上,学历提升是国民教育提升的大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能证明这是我国教育制度优势的体现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这十年来培养出650万名硕士也说明了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让硕士结构类型更加优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模式更加成熟;研究生导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改革全面深化;另外在科研届的贡献也更加突出,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当前研究生培养规模巨大,应该是全球范围体量最大的研究生团体,当前研究生培养正从规模大到质量高方向发展,研究生培养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和源泉,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需要更多的研究生,大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上一主题上篇   >>用心装载有趣有用教育信息<<   下篇下一主题
我们从1999年一路走来,已经走了很久,会一直走下去……
keai.cn旗下 QQ/微信:80268606 短信:18868898808

使用道具 举报


可爱点心 keai.cn 有趣有用的精品信息 1999年至今
 

王曦教育

自律 自强 自信 自由

联系我们

微信QQ同号:80268606


王曦教育@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软件条款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
keai.cn主站 频道首页 返回上页
品质商城
信息导航